联系我们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
发布时间:2025-05-22 人气:114
  再来看登山,真正登上山峦的人,杜甫在泰山的名句大家都很熟悉。李白在庐山看见了什么,“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那个时代没有飞机,为什么能看得见这样的景色,因为人在山川之中的那种飞扬。我们现在登泰山都会看到那副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一个人登山川是为了和山川的融合。楼是人造之物,而山是自然之根,山川是从大地长出来的,谁站在山川之上,山登绝顶我为峰,你是被高山托举起来真正的山峰。所以中国人的天地之心是融合在整个生命里的,因此要与天地合德。如果说一个人长得很庄严,会形容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也就是说一个从额头到下巴,天地已经在你的面相上。我们很多喜爱中医的朋友都知道,肚脐边两寸有个大穴叫“天枢”。所以人要启动你的元气,一定都是通着天地的。今天的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健康,就是因为住的楼层越来越高,楼顶上的装修越来越厚,既不接天又不接地。我们越来越忽略了自己生命体系中的天人合一,我们也越来越懒得往山上走,李白一生中五六次到庐山,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交通条件?为什么他会一次次上去,是因为他只有在山川上可以看得见。所以我说跟天地合这个德,不是我们坐在书斋里空想出来的,它还在人的行为方式中,给自己一种行走,给自己一种感受。所谓万卷书和万里路的道理大概就是如此。

  
 
  第二个,与日月合其明,做有光明的人。什么是光的人格?王阳明先生一生文治武功,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大明朝的一位兵部尚书,一个武将,能够完成他的心学的一个体系,不仅致良知而且知行合一去做,这一辈子受了这么多的冤枉,他从龙场悟道到平了“宸濠之乱”之后,他自己内心会有多少慨叹。但是他临终的时候在江西南庵的那条小船上,学生问他留下什么遗言,大家都熟悉明阳先生这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当一颗心是光明的时候,还用得着在咽气前喋喋不休地解释什么、证明什么吗?一个人此心光明,这就是修炼的最大的境界。所以在平了宁王的“宸濠之乱”之后,受了那么多的冤枉,他自己跟学生又说了什么呢?“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他说这些区区鼠辈何足挂齿,这点人和事不在话下,但是如果能够抵挡心中的私欲,真正能够把人心廓清,这是大丈夫不世之伟绩。所以破心中贼,达到此心光明,这是中国圣贤所讲的。可能现在有很多企业家说我们不想做圣贤,圣贤是什么?圣贤不是一个职业,他就活在各个行业里。圣贤就是王阳明先生自己在十岁时候立志要做的那个理想目标,十岁的王守仁没有想过以后是要当官还是要经商还是要做学问,设定的都不是那么明确的目标,他设定的无非就是做圣贤。尽管当时他父亲王华是当科状元,他有明确的目标是可以去考科举得状元的,但是他认为第一件事就是做圣贤,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所以做圣贤起于少年立志,然后才能用一生修炼到此心光明。
  
  此心光明会有什么好处呢?人在这辈子要受很多委屈,一个光明的心可以让自己有一种不灭的光明去支撑他走过很多的逆境。光明不是用来锦上添花的,很多时候它是你生命中的雪中送炭。王守仁说亦复何也,你会发现很多圣贤其实说话都很少,孔子说:“天何言哉?”苍天也不说什么,但是大地的生长,四时风调雨顺,老天不用说话。到王守仁的时候还是一样,尽管他说自己的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他一辈子经历的不公平有那么多,但是他已经无需证明了。而我们今天是一个喋喋不休急于证明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而不是活在心灵的坐标中。为什么人要活在这样一个坐标中呢?从《周易》给出这个坐标,谁能够把自己安顿在这个格局里,我们那种惶惑不安,让别人的眼光评价自己的心就会淡一点。我们今天的人为什么这么急于向别人证明呢?因为我们的内心对自己也不确认,所以我们才会特别看重别人是怎么评价自我的。做一个生命有光的人,你会知道日月是一个多么大的天地平衡。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叫道商,我们都是来悟道的。道是什么?中国字中这个“道”字非常有意思,里面是个“首”,外面是个“走”,说白了就是脑袋决定走的一条路,这条路就叫道路。现在我们的道路越来越多了,但是脑袋思考的定力越来越少了;跟着别人走的道多了,但是心中的平衡能力减退了。今天的时代不再是一个信息匮乏封闭的时代,信息的过剩有时候过犹不及。什么才是内心的平衡?一阴一阳。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阳是太阳,最大的阴是太阴,所以日月之象是整个世间亘古不变最大的平衡。
  
  那么,我们个人生命的这点光明能和日月合得上吗?那要看一看我们体会到日月的光明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先来看太阳,每一天只要看得到太阳,它一定是圆的、热的,是满的,这就是一种恒常不变的进取心。再看月亮,望朔之间、盈亏不定,盈极而亏,亏极而盈。这就是阴晴圆缺的平常心。一个人如果能够和太阳去学习进取和坚持,和月亮学习懂得悲欢离合,以平常态度去包容和放下,那么我们自己就能平衡很多。大家有没有觉得我们今天的时代有时候是阳火过剩的时代?阳气太燥,就是因为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有时候理想与妄想只有一层纸,很多的妄念压不住了,这也是人体里的阴阳的失衡。合其明并不是说这一个人要求你光芒四射,我很喜欢老子关于光明的一个说法:“光而不耀”。就是有内在的光明,但是没有外在的光芒,守住自己一种可以有光的生命特质,但是从来不咄咄逼人。所以中国人所说的这种君子的要素,他的光是像美玉一样的,不是像钻石一样的光。《诗经·秦风·小戎》里有一句话:“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我想念的那个人如美玉一样温润,他有玉的清洁、坚硬,有玉的那种温润的光芒。那是一种典雅,一种清高之气,但是从不凌厉。这是我们要守住的生命的光。生命里的光不能一阵一阵的,好比说不能靠那种外在的电池发电。
  
  其实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一生的修行,这种精神成长就是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让你拥有一种恒常的光芒。南宋有一位将领,也是一位词人,他的情况和辛弃疾差不多,过去的文人武将有很多立功和立言集于一身,这个人就是张孝祥。张孝祥曾经有一次贬官赶上了中秋节,一个人漂泊过洞庭湖。中秋过洞庭,内心是何其的凄凉,他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但是这个时候他并没有觉得孤单,因为他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因为月亮、银河把它皎洁的光芒披洒到我的身上,照得我由表及里都是澄澈的,所以我这一刻内心的欢喜,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所以他说自己短发萧骚襟袖冷,却还做到稳泛沧浪空阔。在词下阕,他描述自己的人格用了一个说法,他说即使这个世界都没光的时候,自己也能够做到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这是一种境界,我们所修的与日月合其明,当日月有时候不明的时候,还能够存一份孤光自照。一个孤光自照的人是没有恐惧的,因为他在这个天地中永远都有他生命的光。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人写诗词好,并不完全因为他们的文采,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人格境界。现在的人要是与古人相比的话,我总感觉没有那么勇敢而纯粹,我们失去了杜甫那样一种纯粹的文人悲慨的担当,也失去了李白“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天真。论坚强我们不如古人的意志坚强,论柔软我们不如古人的心灵慈悲。为什么我们现在会如此不纯粹呢?我们回到自己的格局上,庄子说得好:“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一个小水坑,把它当成海,放一粒芥菜籽就像个船,能在里面漂浮。放个杯子就沉底了。为什么呢?水浅而舟大也。所以多大的水承载多大的船。我们如果想把自己的生命做成大船,先要给自己寻找大水。大家都知道鲲鹏的故事,神人都想做抟扶摇而上九万里长空,那么超绝云气,背负青天的大鹏鸟。但是大鹏飞起之前是在养鲲,大水养大鱼。鱼大了,遇到时代的机遇才能够变成大鸟。我们都想要飞翔,关键是有多大的水把自己养大,先有多大的坐标能够让自己酝酿格局,我想这是中国文化给我最大的启发。
  
  我们一开场讲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至极重要的中国公民的终身命题。不要把这个事情看得太玄,中国的君子之道从来都是温暖的,它允许人犯错,可以以日月来参考。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太阳那么灿烂,月亮那么皎洁,也有日食月食的时候。君子也有犯错的时候,但是君子之过的特征是什么呢?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正因为日月在天空之上,所以犯错误也是在明处。君子犯错误不推卸责任,坦坦荡荡。所以与日月合其明并不一定是终身正确的,也不见得是光芒万丈,就是有朴素坦荡的君子人格,能够有孤光自照的能力,温润地从内在发光,终身光而不耀,这就是一个光明的人格。
  
  第三个,与四时合其序,这个“序”字很有意思,中国人的节序某种意义上等于秩序,中国一年四季农耕民族的秩序感就来自于春夏秋冬的节序。我们都了解二十四节气,节气一定是如期而至的,现在刚刚过了小寒,马上就到大寒,所谓三九四九冰上走,最冷的时节到来了。中国调整出来这么多庄稼都是跟着节气走的,而人也是跟着节气走的。简单地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四个词既是大地上的节奏,也是人养生的节奏。春天是一定生发的,甲骨文的春字上面是小草,左下方是个屯,右下方是个圆圆的太阳。“屯”是什么?就是种子破土发芽,小草参差不齐,大地的阳气从下面生发,这个甲骨文的“春”字,就像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大地回春图。过去古人造的很多字来自于农耕文明,因为它一定跟我们的生活经验有关。中国人爱说“沐春风而思飞扬,临秋云而思浩荡”,人的思绪在四季是不同的。春天的时候,“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这是何等的情怀,原来的阴沉沉的冬天要下雪的层云,突然有一天发现云朵如簇,一蓬一蓬地爆开了。今天我们缺少的,既不是学问,也不是各种技巧,而是情怀。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心情,舍不得时光去观察这些小事,所以我们离春天的喜悦越来越远了。“沐春风而思飞扬”,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够如同孔子当年在诗作篇里面问曾子的那个情形?谁还上山顶上唱歌去呢?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里面说,美国人有三大恶习,第一是过于守时,第二是过分追求效率,第三是凡事都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他说美国是世界着名的忙碌的民族,而中国是一个世界着名的伟大的悠闲的民族。这话说了还不到一个世纪就转回来了,中国现在是举世闻名最伟大最劳碌的民族。现在我们老羡慕美国人怎么总去度假呢?其实人能不能放假都是自己给自己安排的生命节奏。我们现在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太多的时光用在“有用”的事上,而没了“无用”的闲情。“春风飞扬”看着是一件貌似无用的事,但是这种“无用”会让你合上这个节序,能够为小花小草、枝枝叶叶去欣喜。春天什么最养生?拌香椿芽、柳叶尖儿,喝刚刚采下来的嫩茶,这都是一种春生的态度。

  
 
  到了夏天,中国这个“夏”字写出来有意思,是一个露手露脚的人形。“夏者,大也。”所以“夏”字加“厂”字头,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厦”。大房子叫厦,大季节叫夏。夏这个季节阳气最盛,太阳最毒。“夏”中间这一块就像一个人睡觉在肚子上搭了一块毛巾被,手脚都露在外面。所以夏天一到,什么事都容易过头。阳气太燥的时候得喝点绿豆汤败败火;夏天长大叶子,这就是一个疯长的季节。
  
  到了秋天,秋收冬藏。秋天是一个万物都垂下头来向大地回归的季节。春天是向上的,秋天是向下的,谷穗、果实,都压弯着头,重新向大地致敬、回归。“禾”旁一个“火”,说白了就是火烧秸秆的季节。尽管电视上老说火烧秸秆产生雾霾,但是从古代开始,到这个季节收完了庄稼的秸秆都是用来烧的,烧成草木灰当作肥料。这就是一个节奏啊,这是一个大地给的节奏啊!
  
  完全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一定搞不好企业,但具有“传统文化”的知识,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其智慧,那么就有可能将管理做得更好,格局更为宏大,境界更为辽阔。企业家传统文化与经营哲学高级研修班欢迎您的加入,报名电话:17786012601(向老师)。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上)

下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下)

免费试听申请
/ 留下您的联系信息,我们会有专业课程顾问与您联系,一对一为您详细介绍相关课程和服务,帮您更高效的解决管理难题 /
您的姓名
*
公司名称
联系电话
*
您的职务
武大总裁班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