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上)
发布时间:2025-05-22 人气:167
  【导读】文化本初的意义是什么?《周易》上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想这才是文化真正的本意。关于文化的讨论,这些年来可以说热度越来越高,外延越来越大,但是内涵相对有时候越来越模糊。那么文化对我们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周易·易传》中最早提出来的文化的概念。我想这里面提出两个坐标,一是自然的坐标,二是社会的坐标,我们的观察无非在这两个维度上。我们总讲“天人合一”,其实所谓天人合一,我想是一种水乳交融的视点,一种观察的角度,一种思考的方式,就是任何事情天和人是不剥离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是观察四时往来,整个这个世界很多很多内在的变化,比如我们现在的这个季节,春节以前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二九”将要过去,“三九”将要开始,但是中国是在至寒的时候过春节,因为阳气已经在回来。为什么叫“冬至大过年”,因为至寒之时就是阳气开始复苏的开始,随着天亮得越来越早一点、黑得越来越晚一点,感觉到阳气是微微升腾而上的。这就是春,这个最早的甲骨文的“春”:,为什么太阳是画在下面的?包括现在我们写春字,“日”还是在下面的。这是因为它的阳气是从大地一点一点升腾回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察,怎么能了解这样的变化呢?所谓观察,观而后察,我们今天可观的途径比过去要丰富得多,在互联网上每天的新闻一瞬间可以观遍。但是一定察醒了吗?观而后察就是能够用心去看明白什么,这个察其实是找到一种观点。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说文解字》上“文”是一个通假字,也通假“纹”。所谓人文就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世间百态是一样的。大家注意这几年有一个现象,每年都在评选年度热词,这种心态的凝结就是人间百态、精神凝聚。它有好有坏,但是它是一种现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用一种理念、精神、价值去化育人心,流化风气,也就是说文化文化,文而化之,这是一个动词,这是一个过程。我们过去一直在一个误区里面,我们总是骄傲有卷帙浩繁的经典,有璀璨辉煌的文明,但是文明不等于文化,它并不一定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以有很多遗产,怎么样能够把它们化生,我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命题。
  
  我们谈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站在个人的心灵角度,我想文化最大的价值是给我们找到一个生命的坐标系,也就是我们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坐标上来看这个社会的转型时期。也许从去年的“三中全会”之后到今后的十年,正常社会里面最大的主题词大概就是“城镇化”,也就是说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会越来越消解了,我们会看见有更多的新的乡镇以城市的规模迅速崛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看到一些问题,比如说中国的农耕文明,那有我们几千年形成的伦理信仰。中国人其实是不习惯于一种外在的宗教,比如说我们没有从小注重上教堂的习惯。那么中国人最大的文化信仰是什么呢?是在农耕文明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伦理价值的默契。随着农耕的这种劳作方式逐渐转化,这种伦理默契还在吗?大家关注现在人的一个数字:2.6亿的农民工,这是现在的数字。但这个数字还在增长,2.6亿放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庞大的,全国人口甚至是几国人口总和的数字,但是对中国来讲只是一个称呼——农民工。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心态又是什么?他们作为农民,但是很多人已经没有土地了;他们作为工人,但是很多人都市的福利制度、生活的保障还没有健全。那么这一批农民工带来的更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他们那些在家乡的留守儿女。我在每年的岁末都在看这个数字,2011年岁末的时候中国的留守儿童是5400万;2012年是5800万;2013年达到了6100万,这个数字也还会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增长。这些孩子的精神留守其实是比他们在衣食上的困惑更大的问题,从小的这种精神剥离,安全感的匮乏,他们内心的不安宁还能够接续上农耕文明的伦理吗?所以我想,中国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主要是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怎样把中国原来的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下去的问题。
  
  我们要传承的又是什么文明?我想首先是每一个人在我们的传统中找到什么样的人格坐标。坐标是一种生命的可能性,就是我们给自己多大的格局,我们以后就有多大的维度。有时候我们经常说一个词:某某人有局限性,局限就是自我的格局太小为其所限。怎么样能够突破局限性把局做得更大一点,还是《周易》上讲到的这四句话。如果我们想要成长起一个圣贤人格的话,并不是现在动不动就冲突、纠结、摩擦,而是有一种“合”的思想在里面。与什么“合”呢?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个坐标在今天,它几乎把一个人“天人合一”基本上要找到的生命架构都描述出来,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天生活里特别容易忽略的。“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当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典雅的、四季恒温的、永远有人造光的环境里,我们还能意识到吗?无论自己的家,还是自己的办公室还是酒店,都是这样的环境,那么这个比我们现在生存环境更大的坐标系还有意义吗?
  
  第一个,与天地合其德。其实我们的今天特别容易忽略天地,过去中国的老百姓农村人要是说谁太狂妄了,经常看到长辈训斥晚辈说:看你狂到什么份上,天老大,地老二,你老三。过去敢狂到这样就已经算是最狂的人了。但是现在的人,为什么这几年人与人之间摩擦、火气越来越大?为什么一吵架都能动手摔死别人的孩子?个人的这种无限扩张,无边界的扩张才会带来现在都市里面这股戾气,我们还能够意识到天和地的存在吗?按照《三五历记》上讲的“开天辟地”这个故事可能同学们也都听说过,都知道是盘古。但是盘古是怎么开辟的天地?他并不是像西方的那些大神一板斧把天地劈开的。盘古和天地是一种共生关系,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他本来就是一团气,然后他们共同生长,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盘古和天地保持着同步生长,并不因为天地的这种压迫而感到人的局促渺小,因为他和天地本来是融合的。一日九变,每天都有无数的变化,与天地合其德,就要与天地合上这种变化之德。在变化之中完成生命的成长,这就是不变之中应对万变的成长过程。长了多少年呢?万八千岁,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想一想,天高、地厚,人在其中,顶天而立地。如果我们了解了中国人的天地神话最早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就知道了天和人为什么是合一的。中国人不是带着原罪而来的人,他们一开始与天并不是一种对立与隔膜,谁能与天地相合,就看你自己内心有没有这种认同感。

  
 
  那么合什么德呢?清华的同学都熟悉这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合的是乾德与坤德,每一个个体怎么样与天地合?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先来看自强不息,这是一个被人熟知的、很久远的,但是又常念常新的一句话,都知道应该自强不息,但是在今天我想还有格外的意义,就因为社会的变化太快,所以每一个个体的经验体系包括社会位置都是在被不断地扩展。大家想一想,区区三四十年前是什么样的生活,“文革”时候人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之前国家是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所有这些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在用自己的生命见证历史,我们是走在历史的一段大流程中。这一段因为变化太急剧会产生很多断层,我们能不能应对这个断层其实要看一看你自己的成长性够不够。什么是成长性?成长就是不断地要被打破,如果你不断地被外在打破,今天你的知识体系跟不上了,明天你的职业技能落伍了,不断地被下岗被辞退,甚至跟孩子沟通理念不行了,从而产生代沟了。无论在你的私人生活里,还是在你的公共空间里,或者是在你的职业岗位上,不断被外界打破,会给你带来迷茫、沮丧、否定、自我怀疑。但是既然必须被打破,有没有种可能就是以自我的方式从内在打破,或者你自己不断地在完成一种更新,完成自己的一种突围。从外在打破带来的是怀疑,从内在打破可能带来就是价值肯定。这就像是一枚山鸡蛋,从外在打破它就是炒一盘菜而已,从内在打破突围的就是生命。所以所谓自强不息,这个“强”也像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的自强是在一个变化的大时代里,对于自我有一种把握的能力。这个“强”,第一是一种态度,对我有自知的能力;第二是一种能力,就是不断把握和提升自己。这还不算一种天德么?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一种态度,像苍天、日月、星辰周而复始运行不殆那样,那就做到了一个与天相合的德。
  
  厚德载物是什么?从小我们的课本上就说中国地大物博,光是地大不算本事,中国的土地,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盐碱地,甚至沙漠上都能长东西,这才是中国这个大地的本事,就是任何土质都能养活生命。我们大家作为精英的企业家回到企业都是要带领团队的,你的团队不可能指望都是君子,那么中国的土地也不可能都是油汪汪的黑土地,那么别的土地就不长庄稼了吗?厚德载物,一个人如果能有这样一种包容的情感,忠恕之道,怎么样推己及人。孔子曾经说:“君子可大授而不可小智,小人可小智而不可大授。”用人用其所长,包容最积极的境界是把人都给用起来。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只要你能够把正直的人,把应该有的道德规范放在那些小人上面,让小人的伎俩在君子面前使不出来,这就可以了。不是说每个君子都有义务、有必要去改造小人的人格,但是你能做到的是在君子的原则下让小人的伎俩用不出来。这样的一种共生的局面也是一种高级的、动态的包容。
  
  有的时候人如果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越想会越窄,有天地的好处是什么?当你走出去看看,天高地阔,你会觉得往来的这种空间中带着清晰的时光,中国人的宇宙观:宇为空间,宙为时光。我们从来都是在辽阔的空间中一眼望断古今,为什么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时候可以看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就是因为在沧海横流中他望见的是千古光阴里面的荣辱浮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那是千古风流人物。所以人真是要有天地的空间,才能够看得见一种辽阔气概。中国人有很多登临的诗篇,大家注意到,中国人一登楼头的时候往往都是很悲叹,但是一登山川的时候往往都是很雄奇开朗。登楼和登山同样是往高处走,但是心情却不一样,登山是向外舒张,而登楼是向内心完成一种悲怆确认。多少人在楼头,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仍然是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那样的武将在楼头尚有此悲态,有多少人在登楼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画像永远地固定在登楼这个形象上。我想起杜甫,就会想起他晚年在《白帝城最高楼》寥寥几笔刻画的自画像,“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那样一个拄着拐杖垂垂老矣,还在为这世道衷肠情热的老者,呼啸的风掠过他萧疏的白发,他心中血泪合流,这个人就是杜甫。这是楼头的画像。有多少人在楼头往下看,看到的是孤绝。还有多少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为什么是爱上层楼,那么多的少年愁滋味都是在楼上酝酿出来的。像秦少游写的“韶华不为少年留”,他那个时候在落花飞絮时候一登楼,登楼一眼望见了什么?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中国的楼头在秦朝叫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登楼会有很多的迷失。

  完全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一定搞不好企业,但具有“传统文化”的知识,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其智慧,那么就有可能将管理做得更好,格局更为宏大,境界更为辽阔。企业家传统文化与经营哲学高级研修班欢迎您的加入,报名电话:17786012601(向老师)。

上一篇:企业为何越来越重视企业管理培训?

下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

免费试听申请
/ 留下您的联系信息,我们会有专业课程顾问与您联系,一对一为您详细介绍相关课程和服务,帮您更高效的解决管理难题 /
您的姓名
*
公司名称
联系电话
*
您的职务
武大总裁班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