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企业家国学人文班《佛教经典解读》课程纪实
- 发布时间:2025-03-26 人气:100
-
3月22日至23日,企业家国学人文班开启2025年的第一次国学课程。本次课程特邀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龚隽主讲《佛教经典解读》,围绕佛教的身心疗愈观以及空性与智慧展开,旨在帮助企业家学员们从佛教经典中汲取智慧,提升心灵境界,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思想与心灵的盛宴。
缘起与性空
课程伊始,教授首先阐述了“缘起性空”的基本概念。他指出,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自然现象,也适用于人生的成败得失。企业家学员们从中领悟到,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也是多种因缘的结果,不应执着于一时的得失,而应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变化。
通过生动的比喻,教授让学员们明白,人生的兴衰如同四季更替,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并从中汲取经验与智慧。
佛教所谓的空
龚隽教授进一步解释了“空”的含义。“空”并非虚无,而是指事物的无自性和无常性。通过经典案例和哲学分析,让学员们明白,执着于物质财富或地位只会带来更多的烦恼,而真正的心灵自由来自于对“空”的领悟。
教授以企业家的财富积累为例,指出财富本身并无自性,它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企业家若能以“空”的视角看待财富,便能更好地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从而实现更高的生命价值。
佛教所谓的“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是一种超越世俗认知的洞察力,能够帮助人们看清生命的实相。企业家学员们通过学习,认识到在企业管理中,不仅需要世俗的智慧,更需要这种超越性的智慧,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教授以《肇论》中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为例,阐述了般若智慧的特点。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企业家若能培养这种智慧,便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空性与智慧——从《金刚经》、《心经》有关生命的实相与解脱
龚隽教授结合《金刚经》和《心经》两部经典,进一步深化了对空性与智慧的探讨。他选取了《金刚经》中的名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以及《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引导学员们思考生命的本质。
佛教的智慧在于认识到世间万物皆是无常的,执着于任何事物都会带来痛苦。企业家学员们从中领悟到,企业的成功与财富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的身心疗愈观
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关注身心健康的实践哲学。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企业家群体中,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常常导致身心失衡。佛教通过正念、冥想等修行方法,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身心的平衡与疗愈。
龚隽教授结合同学们的实际需求,特别强调了“正念”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他提到,企业家在决策和管理中,若能保持正念,便能更清晰地洞察问题的本质,减少情绪化决策,从而提升领导力和团队凝聚力。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学员们深刻体会到佛教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最后,教授还分享了佛教中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并引导学员们思考如何将这些品质融入企业管理中。例如,“慈”可以体现为对员工的关怀,“悲”可以转化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喜”可以表现为对团队成就的分享,“舍”则可以帮助企业家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专注于过程的价值。
课程互动与感悟
在课程的最后环节,龚隽教授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学员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悟,有的表示通过学习佛教的“空性”思想,对人生的成败有了更豁达的态度;有的则提到“般若智慧”帮助自己重新审视了企业战略和人生目标。
一位学员感慨道:“这次课程让我意识到,作为企业家,我们不仅需要追求物质上的成功,更需要关注内心的成长。佛学的空性智慧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中保持平静,如何在变化中找到方向。”
本次《佛教经典解读》课程不仅为企业家学员们提供了佛教经典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龚隽教授的深入解读和实践指导,学员们对佛教的身心疗愈观以及空性与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佛教的智慧为企业家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他们在企业管理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通过这样的课程,企业家们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心灵境界,也能为企业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在商业世界中实现更大的价值与意义。
《佛教经典解读》课程金句分享:
1.悟道者——觉者
2.再坏的人内心也有佛性
3.《般若经》《大乘经》:随立随破,不执着、破固执
3.我空、法空(病好了药就丢掉)
4.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无明
5.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不杀生)、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6.空(幻有): 如“水中月”,不觉悟时会把水中的月亮当做真月亮去追求
7.人生是一场大梦,睡觉是小梦
8.人执着于追求物质、名利,就像追求水中的月亮,把假的太当真
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10.空的本性是假的(有,但不当真)——无为而无不为(放下执着)
11.修集:反复的学习,把知识积累起来,两者是统一的,在反复学习中积累,在修行中累积福报。
12.修习:福业(忏悔、称赞、回向)+慧业(提倡方便,即提倡智慧的运用)
13.如何修智慧:戒、定
14.修行还是要做事业,但不执着(既要在其中,但不深陷其中)事上磨,借事炼性,借假修真
15.随缘(缘起)不变,不变随缘
16.佛教的代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染不染 (中道)
17.放下≠放弃
18.空的理解,归纳两句话:随缘不变、在染不染
19.六家七宗对于空的误解:
1)心无宗:支敏度为代表,主要思想“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空心不空境。僧肇评论:“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
2)即色宗:支遁为代表,主要思想: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一切存在都是相互依赖,借缘而有的。
3)本无宗: 以道安为代表,主要思想:诸法本无,豁然无形,为第一义谛;所生万物,名为世谛”。玄学中无中生有的方式看世界。太看中无,不够中道。
20.解悟(理解了)——证悟(见到了) 是修炼的境界。举例:知道北京(解悟);到北京看到了或者居住在北京(证悟)
21.修行:如何在有无之间穿梭,达到平衡
22.真正佛的境界不仅是我们所看到的色身相
23.在每一件事上修,借事炼性,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
24.大自在的人是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受其影响,是一种力量。
25.万物之自虚:打通有无,不离当下生命,领悟万古长空。
25.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理影子的世界,万事万物本性是空的。
26.圣人乘千化而不变
27.你的心念创造你的世界
28.佛法就是心学
29.遇到变故看心念,在任何环境都可以找到真理
30.道远吗?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31.训练不要把每个事务太当真
32.哪里都没有佛,哪里都有佛,哪里都可以修佛。
33.佛法不是一本正经的学佛,念佛,是在每一个当下,修空性。
34.我们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万事万物随时在变,即有非有)。
35.非有真有,不空非空(不真空论)
36.笑天下可笑之人(太当真) 还在迷境之中
37.人生如梦,每件事都是对你的修炼,借假修真。
38.名与实:不要为文字、概念所捆绑
39.名不当实,实不当名
40.般若智慧不分彼此,没有分别
41.《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即是减少六根的运行,“以至于无”即达到“寂然不动”,进入道体。
42.道是做减法,把障碍的东西拿掉
43.入道不是学什么东西,而是减掉你知道东西
44.般若无知:剔除六根所知,启动内在觉察之知,是典型的寂感认识方式。
45.心念如镜子,要很纯净,平整,才能出智慧(戒+定)
46.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王阳明
47.专业知识:用加法的方式累积,在六根六尘当中,有局限性。
48.般若智慧:减法,虚其心(把内心的很多想法空掉),即不断去除六根六尘的“知识”,这类知识是无相的,从虚静中,从内在心性中呈现出来。
49.圣人虚其心实其照,终日知而未觉知
50.和光同尘:修行的人不要太张扬,要把光遮盖一点儿,让别人感觉不到,让人感觉一样(空的状态)
51.聪明是头脑的运作,智慧是本心 (大智若愚)
52.知识是有形有相的,是不断变化的,道是亘古不变的
53.虚与照:圣人之知就是虚而后能照,先空而后有妙慧。
54.真正的道没办法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不是道。
55.真正的经不是通过语言来讲,是一种能量,是无形的。
56.每个人的佛性不可具体,用之弥勤,不可为无,圣智无穷。
57.修道,提升觉察力(如银行存了钱,还要能用的了)
58.知即无知,无知即知
59.般若智慧:内观,心法的领悟
60.道的智慧不脱离日常生活,体会道不是空谈(智慧不二)
61.修什么:自作主宰,修气魄,自己做主
62.无心无识,无不觉知。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免费试听申请
- / 留下您的联系信息,我们会有专业课程顾问与您联系,一对一为您详细介绍相关课程和服务,帮您更高效的解决管理难题 /
- 版权所有:博海国济武汉教育研究院 ︳鄂ICP备18014175号-1 ︳ 公司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洪山侧路湖北省科技创业大厦B座1202(武汉大学西门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