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武大国学班:孔子的13条原则,14个态度
发布时间:2025-05-22 人气:110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之有四体也。——孟子
  
  隐约记得武大国学班的课堂上,老师提到过一个人:儒家孔门之学,反躬修己之学也。——梁漱溟


  
  1.乐:没有一个“苦”字的《论语》
  
  我们一翻开《论语》看孔子的第一个态度,即是孔子生活的道路,一见便觉得他的意味非常之长,非常之妙。《论语》的第一章,孔子开腔便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单从这几句话,可见他的态度非常鲜明,可以想见他心里自得的样子。其次如: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他自己说他的生活是如此,这可以见出孔子心里的那种乐趣快畅,生活之乐是很显著的。
  
  2.仁:柔嫩而真挚
  
  仁则为孔子极重要的观念。据有人说:《论语》讲仁有五十八处,而阮元《研经室集》中“论仁篇”说,仁在《论语》里面见一百零五回。于此可证仁是孔子的一个最重要观念。
  
  所谓仁就是慈爱之义。孔子说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弟何以为仁之本,凡仁之爱亲、敬兄,与夫父母之爱子,都怀着一种柔嫩而真挚之情。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孔子说:“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子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由此段话来看,结果带出一个仁的问题,仿佛说感情很冷硬的样子就是不仁,他心里觉得安,就叫他不仁,他心里觉得不安就叫他仁。可见仁是一种柔嫩笃厚之情。由此看去,所谓仁这个东西——情这个东西,不是我们所固有的生命发出来的吗?!
  
  3.讷言敏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仁者其言也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不爱说话,只实地做事,于此可见。
  
  4.看自己
  
  这个态度有好几条可以看得出,而显著的话就是: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都是看自己不向外找的态度。
  
  5.看当下
  
  这与看自己的态度是相连的。孔子说:
  
  君子思不出其位。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最末这句话,或者含有他义,却也可以有助于表达只看当下的态度。  以上两个态度一为对于空间的态度,一为对于时间的态度;一是注意此处,一是集中于现在。
  
  6.反宗教
  
  因为宗教与以上两个态度是相反的,宗教是抱一个极久极远的目的,所以反对他。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不管的。除此以外都不谈。宗教说的都是过去未来之事,事鬼神之事,恰与孔子“非其鬼而祭之谄”的态度大相反背。他只要人祭祖宗就好了,如“子不语怪力乱神”即与宗教相反。宗教之占顶大势力高位置者,如佛教经论中则很少谈人事及当下的事情。佛家孔家实在是各走一条路。
  
  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观,引自《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P83
  
  7.非功利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放于利而行,多怨。
  
  8.非刑罚
  
  孔子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种新鲜的态度,与法家绝不同。盖一讲王道,一讲霸道也。
  
  9.孝弟
  
  我们讲孝弟与讲礼乐有相关系的话可说。礼乐的根本地方是无声之乐,无体之礼,即生命中之优美文雅。孝弟之根本还是这一个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身处之优美文雅。
  
  孔子一切的话完全是就个人生活说,我们也应该持这个态度。就心情去讲孝弟,自然活泼有兴趣。所谓孝弟这个心,还是我们讲孔子乐的那个心,仁的那个心亦即礼乐的那个心,亦即所谓一团和气的那个心。
  
  武大国学培训班的学员说过:我们有好的心理,自然发出来好的生活。许多好的生活,亦即许多好的事情,我们最眼前的人,就是父母兄弟的事情。如果对最眼前的人,最当下的事情,不曾弄好,其他的事情也自难说了。
  
  故人的生活,即应从孝弟开端。
  
  孝弟者也,其为人之本与
  
  10.命
  
  所谓命这个东西,似乎也让我们注意,孔子是讲他自己的生活,说:
  
  五十而知天命。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所谓知天命者,知只是一个通达,仿佛是通于天命,是与天命不二,与大的流行合一。所谓为己,看当下,通统是与天不二的态度,只有此时是一个绝对,他不离开这里,而一直流行下去,不曾把宇宙打为两段。
  
  11.礼
  
  所谓礼者即是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见礼之根本即是人情,人有情便顶好,不在许多繁文缛节。孔子所认为不好的,就是情不动。他说: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2.不迁怒,不贰过
  
  他极夸奖的弟子为颜子。而称赞颜子极好的话则为“不迁怒,不贰过”与“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此虽为颜子的生活,但足见在孔子生活中亦甚重要。此虽是一条而为两个态度。
  
  通过武汉国学班我们知道怒是气质中最硬固的东西。要不堕入气质、习惯中,则顶好能不迁怒。其余更不能为害矣。
  
  不贰过有两层意思:
  
  一即是知过。我们平常做了许多错事,我们往往不知道。若有错即知,这个知道也就是不懈。
  
  一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就是所谓一息不懈,所以说过而能改不为过矣。
  
  1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个态度杨慈湖常提及,他心目中讲孔家生活时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不起意”。他说孔子时常有此表示,如孔子说我们异于是,无可无不可,都可证知。我最初用“不认定”三字来表示,但觉不好。我们还是用“不起意”好了。
  
  总上十四个态度(第十二条“不迁怒,不贰过”是一条原则两个态度),此外也许还有别的态度,但大都不甚重要,顶重要也只此十四个。武汉国学培训班过后,清晰的认识到一部《论语》都可括入此十四个态度中。
  
  ——以上摘自《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上一篇:硬币的两面:领导力和执行力

下一篇:企业管理培训启示录:获得更多权力,提升影响力的2大秘诀

免费试听申请
/ 留下您的联系信息,我们会有专业课程顾问与您联系,一对一为您详细介绍相关课程和服务,帮您更高效的解决管理难题 /
您的姓名
*
公司名称
联系电话
*
您的职务
武大总裁班在线咨询